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 X

赵煦靠着床头的青缎枕褥,闭眸沉思良久。当初萧清瑜初初提出“国债借法”来筹集军饷时,政事堂上下皆认为此法新颖别致,实为可行之法。

只要有人愿意带起开头来,必能解决军粮不足的忧患。

只是刚刚攸宁一片半是嘲讽的说词语句,倒是令他恍然觉得,便是宫中能立刻拿出的余粮也是不多,何况世家宗室能有多少存粮呢?那些精细华丽昂贵不易做的吃食,军中又何曾需要了?

如今也算是天下太平国力强盛的时候,国库不缺军饷的银子,却实在是缺粮草。若从浙南湘南或是东北宁北四处的粮仓调粮,须得先运回上京再运往西北,时间哪里是等的起的?

听出攸宁意思,赵煦不气反笑,“梓潼认为朕的法子不可行,那么梓潼可有什么高见,可让朕采纳之处?”

攸宁虽被养的娇了些,到底是武懿太后与昭阳大长公主亲自教养出来的,后面还有个智多近妖的父亲。赵煦是真的不认为攸宁会对政事一无所知,没半分手腕。

“妾身可不学宸妃那套。”攸宁撇了撇嘴,在赵煦身边躺下,如幼时一般拿头枕着他的膝盖处,只觉安逸,“您倒是打的好算盘,妾身今日说了,也算干了政,过几日她们来这请安时,妾身到没了理由罚宸妃了。”

赵煦五指穿过攸宁繁密的青丝:“你说,椒房殿就我们两人。”

攸宁看着赵煦低着头的目光,险些溺进那满目的宠溺之中去。忽的想到那日花朝节时飞莱阁中赵煦向她毫无保留的展现出的野心。

他要统一北漠,新政改革,创下万世基业。

“若论富裕程度,世家如何及的上商人。只是自古商人地位低下,士农工商,商为最末。”攸宁闭眼享受着赵煦的抚摸,力道不轻不重的,恰到好处,很是舒服。

“始元八年,皇商徐家倾覆后,朱、钱两家兴起,其中粮食生意的四分之三都在朱家手里。所以这上面能够帮到官家的,要属朱昭容了。”

“只不过‘天下粮食,皆看苏浙’,朱家的主要储地恐怕也在那一块。官家可抬一抬商人的地位,令朱家直接走商道运输至山城与北漠,倒是免去朝廷一层层下去的扣压。”

当攸宁提出商人之时,赵煦便大致想到了如何行事,倒是比萧清瑜的法子要更容易实行一些,也更简便,受到的阻力也便小些。

“如此,皇祖母那也靠阿宁安抚了。”赵煦笑着道。

若说贵族里谁最厌恶商人,非武懿太后莫属了。商人如今衣不得着锦,行不得乘马的极低的社会地位,也是武懿太后当政时期刻意压制的结果。

是以,赵煦要抬举商人,只怕又要犯了太皇太后的忌讳。

攸宁微微抬起上身,挪到枕褥上,准备入睡,反正赵煦拿她当妹子,不会动她,好好睡一觉再说。

赵煦亦躺下,双手环住攸宁,笔尖嗅着她发间的清香,呢喃:“朕会好好待你的,梓潼。”

这是以后将攸宁当做皇后,当做真正的妻子看待的意思。

耳边只有轻轻的鼾声作回应。日间睡了那么久,现也能这么快入睡,不得不让人佩服攸宁沾枕就睡的本事。

次日一早,赵煦就回了宣室殿,早朝之时顺势提出昨日的提议,抬举商人。

商人的社会地位已经提高,重农抑商的政策势必破产。

三公自赵煦登位后就失了辅政大权,李斯与赵煦素来政见不合,为求自保,一年前便告老还乡了。

只是顽固派依旧在朝堂上占了重要位置,尤其是儒生,极力反对抬高商人的社会地位。

“农业乃国之根本,如今官家为了粮食而抬举卖粮食的,恐动摇国本。到时百姓都去从事商品买卖交易,逐利而起,大周人民所需的粮食又从何而来,是以,国策绝不可更改。”素以清流著称的王太常,第一个提出了反对意见。

接任李斯丞相一职的是赵煦的启蒙老师——谢潜,当时属于破格提拔。

他本就是道家无为、顺应自然的信奉者,对于提拔商人之事无多大反对,因此言道:“不论是前朝还是我们大周,都一度加重着对商人的打压。在仁宗和恭帝时期,商人的社会地位已经与下九流一般。就是在这般的打压之下,仍有影响力极高的商家崛起,可见,商业发展是大势所趋,何必逆而行驶呢?”

“丞相大人也说了,商人在繁重的税务下依旧发展极快,若社会地位一旦得到提高,人民皆去从商而无人耕种,破坏了现有的政治格局的稳定,谢丞相可有解决之法?”王太常步步紧逼发问。按资历来算,当初该补上李斯空缺的本该是他!也不知官家如何想的,在重用儒生的时候却提拔道家的人,太皇太后居然也未有反对意见!

谢潜不是个能与人分辨的性子,他之所以会被提出占据丞相高位,不过是经过三公辅政后官家必须要更好的将政权攥在手里,丞相之位不能空置,也不能让有野心能力之人上位。选来选去,也就只有素来与世无争的谢家,在身份和资历尚都够格,并且,他还是官家的启蒙老师。

“太常大人也不必太过反对,先试行一段时间,解决军粮之急再较其他。也未为不可”他也只能说出这样的驳斥来了。

军力这块到底还是太尉管的,抬举商人也是为了解决北漠与山城的军粮之急,赵煦开口询问:“此事宋公有何意见?”这是攸宁提出的,想必也是宋家的意思。

宋衍上前一步,躬身回道:“说来也巧,今早臣出门时,臣长子还与臣说了件事。臣乍想一下,倒与今日所论之事颇有出入。”

“哦,何事?”赵煦问。

“臣长子说他前不久,去了趟田庄,见佃户们在田间劳作,也想动手试试,没想,站在田埂间完全不知如何下手。近来又觉自己领着个闲差,无所事事,便想着开间茶铺,昨晚一对账本,发现亏空了不少。于是他今早还说,人这一生,总有些擅长与不擅长的,看来他是没有种田与经商的天赋了。”

“是以,臣觉的,便是国策动摇了,商人地位抬升。想去经商的农民,也得掂量掂量自身是否能够经商。若上天只给了他种田的天赋,可见他还是得在田间劳作的。臣觉官家此法十分可行。”

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,赵煦点点头,继续问:“可还有反对之人?”

“商人逐利,一旦得到抬举,恐真不利于大周的安定。”本来此事也不是御史管辖范围,但是大多商人为寻求最高利益,贿赂官员,忽视律法,贩卖铁制兵器与鞑虏,官家一废除商人市籍,这些只会变本加厉。

赵煦登基以来行事强制,下边的官员若没有能够真正说服他的理由,便是再多人反对,也无济于事。

每日早朝的询问也不过是例行公事,让自己的旨意看上去正式一点罢了。何况今日还有许多对于此事并不反对的乃至支持的。

赵煦并不理会方榆的话,商人逐利本性他当然明白,所以,他才会开出更具诱惑利益。

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。商人没了市籍,可读书为官。还有比这更具利益的条件吗?


页面连接:http://www.amiruby.com/novel_0_ekbt8/wd3key3d.html

笔趣阁5200 番茄小说

首页 目录 +惊喜 下一页

炫书网爬书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