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 X

李斯淡淡的看了姚贾几眼,又看了计然、桓砾等人,眼中露出一抹冷色。

随即。

他目光微不可察的看了看室外。

他其实根本就没想过跟这些大臣商议,只是前一天有人特意叮嘱,李斯这才松口,将这些大臣召集过来,眼下这些大臣的观点都已表露,基本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,一派严格遵从既有秦法,一派则主张做出变通。

一时间。

众说纷纭,各执一词。

就在众人争执不下时,室外突然响起一道脚步声。

只见一名三十出头男子,身穿一袭黑衣,头戴远游冠,手持长剑走了进来。

见到来人,众人面色微变。

随即。

众人连忙躬身相迎。

“臣李斯(姚贾).参见殿下。”

扶苏霍然大步进入到了室内,他平静的扫过在场众人,笑着道:“扶苏今日不告而来,还请诸位大臣见谅,昨日听闻丞相府将在今日召集大臣商议地方赈灾治灾之事,扶苏懵懂,又不谙政事,便想前来旁听一二,只是在路上有事耽搁了,似已错过了关键。”

扶苏苦笑着摇头。

李斯拱手道:“殿下言重了。”

“这次商议其实就两个观点,便是部分官员认为当在关东行因地制宜,因关东跟关中在各方面都有差别,而关东过去施行的王道统治,所以为了避免进一步激化矛盾冲突,也为了招徕民心,想继续关东过去的习惯,行赈灾以安民。”

“洪柱等官员一直坚持秦法不变。”

“不予置变。”

“臣已让人将各方观点记下,殿下若是想进一步了解,等这次商议结束,臣便差人送到殿下手中。”

扶苏颔首。

他自不是姗姗来迟。

而是很早便到了,只是一直在外旁听。

顺便也想看看有多少人动了改动‘秦法’的主意。

在外旁听的时候,他已大致明白了场中情况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第二百七十五章三代无定法,国难当变通!(求订阅)(第3/3页)

,洪柱等人掌管国仓,自然不愿意粮货被这么随意调出,而计然、桓砾等人则不同,他们是跟货物打交道的官员,一旦国仓里面的粮货离了国仓,自然会进入到市场,那也就有了流通的机会。

所谓的争执。

最终争的只有一个。

利!!!

在嵇恒跟《韩非子》的不断熏陶下,扶苏早已初入门径,根本就不会为那些遮掩之词蒙蔽,只是听着这些官员一副振振有词、为国为民的话,他心中又觉好笑又觉寒心。

只是他已不再如过去那样容易激动。

眼下心绪平静如湖。

扶苏朝众大臣微微拱手,笑着道:“李丞相因为提出防灾减灾制度,所以不便下场商议,而我扶苏对这个话题也有些好奇,加之心中有一些自己的看法,因而就说说我的一得之见。”

“不过我才疏学浅,在大家面前卖弄,实在有些唐突,还请诸位不要见笑。”

众人笑着道:“殿下谦虚了。”

扶苏略作沉思,缓缓道:“当年昭襄先王时,秦国发生了大饥荒,当时范雎向先王请命,希望先王可以开放五苑,容许灾民进入其中摘取可食用的野菜、橡果等果腹,而先王的回答却很坚定。”

“不救!!!”

“当初我读到相关史料时,也是心生疑惑,因为在我记忆中,先王分明是一位爱惜民力的君主,也很重视国民生息的君主,为何会选择不减灾民任由国民死伤呢?”

“等我看到先王的解释时,我才霍然醒悟。”

“吾秦发,使民有功而受赏,有罪而受诛。今发五苑之蔬草者,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也。”

“夫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者,此乱之道也。”

“先王非是执意让国民死伤,只是国法为重,更不能因小失大。”

听到扶苏的话,姚贾等人面色微变。

他们又岂会听不出扶苏话中的含义?

扶苏面色如常。

他继续道:“自商鞅变法以来,秦国上至公卿,下至隶臣都在国法之下,因此秦国才能日渐富强,现在如果因为减灾而破坏秦国之法,那便动摇了国家基本,国法今日能破,明日能破,长久下去,定会法将不法,国将不国。”

“正是因为此。”

“昭襄先王明知可为,却执意不为,为的便是保证国法稳固,而今天象异动,关东人心惶惶,然灾祸并未真的降临,诸位却已然生出变更国法之心,实在让扶苏有些诧异,先王当初宁死伤无数,也不愿变更国法,何以诸位便能这么轻易就动了变更的念头?”

扶苏淡淡道:“诸位或有自己的见解,扶苏却是不明。”

“只是扶苏看来,大秦治灾不赈灾才是上策,不赈灾并不意味着不闻不问,再则这次朝廷提出建立防灾减灾体系,便是旨在通过制度化的方式,将灾害的危险降到最低。”

“另外。”

“诸位这些年有些太过安逸了。”

“却是忘了一件事。”

“大秦不养闲人,更不养懒人。”

“朝廷如果直接赈灾,那么日后庶民遇到天灾,便只会向国家伸手。”

“如果朝廷只救灾,不直接赈灾,那么庶民就需自己思考如何将天灾的危害降到最低,因而这才有了,遇到洪灾修建都江堰治理洪水,遇到旱灾修建郑国渠引水救旱。”

“这才是真正的修人事以胜天。”

“至于诸位争论的关东跟关中风习不同。”

“在我眼中并无异同。”

“秦法如此严厉无情,为何秦人凛然遵守毫无怨言?”

“根基便在于两点。”

“其一是秦法公平,法不阿贵,庶民乐见贵胄官吏与他们一体同法。”

“其二是官府敬事,政令快捷,对天灾人祸之应对,历来都是全力以赴。”

“如此才这般深得人心。”

“眼下诸位不想着尽人事,反倒只想用一些旁门左道糊弄,这岂非是本末倒置?”

“另赠诸位一句当年的谚语。”

“治灾苦,食果腹。赈灾谄,受活散!!!”

“治灾才是苦口良药。”

(本章完)


页面连接:http://www.amiruby.com/novel_0_bby8e/t3888wee_2.html

笔趣阁5200 番茄小说

上一页 目录 +惊喜 末页

书库网爱去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